歷史文資

  • 1910-1915年

    1904年10月吳威廉、嚴清華兩位牧師及13位長老會議中吳威廉議長宣布得到加拿大母會總會同意設立「台北長老中會」。日本據台後淡水港已漸淤淺不利船隻進出,要從台北來偕醫館看病距離較遠、交通不便,且因淡水已失條約港地位,外國人不能享條約上之特權及保持不動產,故1911年台北長老中會會議決定將宣教中心從淡水遷移至台北,得加拿大母會允許後,購置一大片地皮在台北牛埔庄(今雙連區域)。

    當時台北市最大的鬧區是城內(今衡陽路西門町)、艋舺以及大稻埕(今延平北路)等處,雙連地區一帶的環境是屬於「田莊」荒涼的地方,中山北路整條路是只有兩三台汽車在經過而已,是凸凹坑漥不平的石頭路,路邊靠東側有一條大水溝直通圓山。

    在馬路邊有台灣神學校、馬偕醫院、四軒姑娘樓、雙連教會禮拜堂、馬偕醫館宿舍、翻牛皮工廠等建築物比較注目,另有少許平民家厝外,尚有整片整片的水田及草埔,所以農家之水牛在不犁田時期都放牧在草埔吃草及休息,因此這地區叫做「牛埔仔」。現在的成淵中學及其對面有兩個大埤(池塘),雙連國小及其對面也有兩個大埤(池塘)相連,因有兩個大埤雙連之緣故,這地區也叫做「雙連埤」。至於現在的中山二派出所向北的中山北路一帶叫做「宮前町」(因直通到台灣神社),中山二派出所面向中山市場那邊是叫做「大正街」,是日本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店舖也是日本人所開設的;國賓飯店及其後面一帶是台灣人居住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勞工人佔多,國賓飯店對面一片日式的房屋是警察宿舍。當時因未適當建設提防,一旦颱風來臨,雙連一代都遭水淹之苦,漲水約有五、六公尺高,要兩日後才能消退,陳牧師牧會期間遇水淹之時可見到他划竹排探訪會友。
  • 1912-1919年

    馬偕醫院在1912年由淡水遷移到台北來設立於現址後,教士會因有感於為了配合醫院之傳道事工,也為了向病人及醫生、職員們傳道,醫院附近有需要設立一間講義所,於是在1913年在今日民生西路中山二派出所隔壁第三間平民家厝處設立「牛埔庄講義所」,並派吳寬裕先生為第一任的傳道師,這是雙連教會之前身。許多馬偕醫院內基督徒及居住在附近的信徒家族也來此講義所參加聚會,其中有擔任馬偕醫院藥局主任的李長卿先生(三角埔教會)、馬偕醫院四大洋房廚師陳樹先生,民生西路店頭店主陳兩故先生,以及居住附近之馬偕早期洗禮信徒林有路先生、郭興的孫子郭和約先生(三角埔教會)等等及其家族。
    1914年講義所遷移到今日民生東路中華川菜館附近為聚會地方,當時隔壁是一家翻牛皮(鞣製牛皮)的店家。
    1916年林清潔先生擔任牛埔庄講義所之傳道師。
    教士會因感到原有講義所場所較小,決議興建一所正式的禮拜堂,於1917年7月22日完成一座寬闊2丈半、縱深4丈之禮拜堂 (寬7.8公尺、長12.1公尺)的1層樓禮拜堂,這就是第一間的禮拜堂,在今民生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處,即今日中建大樓(今中山北路2段79號)處。
    1917年9月25日講義所正式改名為雙連教會。
    台北長老中會設立「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會財團法人」。
    1918年 1月6日由大稻埕教會郭希信牧師來雙連教會舉行聖禮典,接納7名成人參加聖餐、為5名嬰兒施洗,同時並接納51名信徒由其他教會轉籍至雙連教會。1月20日雙連教會選出首任長老兩名:陳兩故、李長卿,執事一名:陳樹;2月3日舉行設立長執典禮。台北長老中會於2月26日接納通過雙連教會自3月13日起正式成為自立堂會,並以士林、北投教會為雙連教會之支會,吳威廉牧師擔任小會議長,時林清潔先生仍為雙連教會傳道師。
    由吳威廉牧師設計之「台北神學校」校舍經過10個月施工終於在春季竣工,落成於今台泥大樓現址。
  • 1914 年

    台北神學校(今台灣神學院)由淡水遷至雙連地區(今 台泥大樓位址)。至此,教會、醫院、學校都座落在雙連地區,形成北部長老教會傳道宣教、醫療服務、教育裝備的新中心。
  • 1920-1926年

    1920年 1月至4月石安美傳道師暫代雙連教會傳道師,4月至1921年4月間,李滾泉傳道師於雙連教會牧會一年。

    1921年陳溪圳傳道師受派由宜蘭教會轉任為雙連教會傳道師。(陳溪圳傳道師為雙連教會會友,1916年牛津學堂畢業,入日本同志社大學神學院就讀,1919年自日本神學校畢業回台,傳道局派往宜蘭教會任傅道師)

    1923年吳威廉牧師因為心疾安息主懷。

    1925年至1926年4月間陳溪圳傳道師休假療養並駐任為板橋教會傳道師,期間本會暫由卓開日傳道師牧會一年。當年加拿大母會要與其他各教派合一組成聯合教會,有三分之一牧師堅持維持原來之長老教會,1926年9月在劃定國外宣道區時,台北長老中會仍歸屬於長老教會,結果已加入聯合教會的宣教師紛紛離開北部教會,前往日本或台灣南部服務。

    1926年4月陳溪圳傳道師回任雙連教會牧會,是年馬偕醫院戴仁壽院長為擴增治療日益嚴重之癩病 (又稱痲瘋病、漢生病)患者之診所,與本堂陳傳道商議結果,以當時4000元購買雙連禮拜堂做為治療癩病患者之診所,並以鄰近教士會之土地 (現今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分局,前為消防隊)與雙連交換土地。
  • 1921 年

    第一任主任牧師陳溪圳牧師(1895-1990)到任,並於 1936 年封牧,成為第一任牧師。陳牧師為雙連教會首任長老陳兩故之子,服事超過六十年,更帶領教會建設台灣第一棟宣教大樓,影響甚鉅。
  • 1928年

    雙連幼稚園開設,為台灣幼教先驅。幼稚園在將近一世紀間, 幾經更迭,並於教會建造第四禮拜堂時遷至石牌地區,如今已發展成為台北市最具規模的幼兒園。
  • 1949 年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台灣政局與社會結構遭逢巨變。雙 連教會也在歷經世界大戰、會友幾次疏散遷徙之後,第三次建堂。為了 籌措建堂經費,當時也曾經很有創意地舉辦電影義演會,並由畫家藍蔭 鼎先生手繪電影票卷。 照片:籌建禮拜堂的電影義演票卷(左下角印有藍先生中英文簽名),第三禮拜堂與人力車街景。
  • 1951 年

    經過幾十年與數代人的努力,由英國宣教師開拓之南部長老 教會與由加拿大宣教師開拓的北部長老教會合一,合一之後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屆總會通常年會,於雙連教會召開。 照片:第三禮拜堂外景,第一屆總會與會代表合影。
  • 1960 ~1970年

    雙連教會在第三間教會建成後,教會會友大大小 小在主愛的大家庭中信仰更加成長,許多的活動讓人懷念,大屯山靈 修營地是青少年每年夏令營、冬令營必去的地方,聖歌隊則常常到各 處旅遊獻唱,教會前後聘請許錦銘牧師、賴俊明牧師作為副牧師來照 顧教會更多的會友,各個團契也蓬勃發展,教會成為一個合一又有活 力的教會。
  • 1970-1973 年

    教會決議改建禮拜堂,由原尖頂低樓層的傳統教堂 形式,擴增為十一層的宣教大樓,並將禮拜堂設於最高樓層,以克服屋 頂高度與載重之兩難限制。1973 年 3 月 3 日,大樓竣工獻堂,成為長 老教會當時最先進的宣教大樓,也開啟「還不完的福音債」的精神。 照片:第四禮拜堂設計比圖,雙連教會日、夜景色。
  • 1971 年

    台灣退出聯合國,冷戰正熾,國際局勢動盪。長老教會發 表《國是聲明》。雙連教會就在此時決議第四次建堂,也因為建堂需要,雙連幼稚園因此遷至石牌地區,並數次擴展,始有如今規模。 照片:高俊明牧師遺書手稿,第四間禮拜堂破土禮拜。
  • 1980 年代

    受到明有德宣教師影響,陳溪圳牧師、賴俊明牧師與雙 連教會注重 Iona 精神,就是「宣教」與「服務」並重,特別是對弱勢者需要的關顧。除了有社會急難救助金、原住民教會傳道者生活補助、 教會建堂補助事工之外,在偏鄉信仰需要方面,牧者與兄姊一同參與翻 譯聖經與發送聖經的事工,包括原住民語聖經與客語聖經,都有雙連人參與的記號。
全部共 17 筆 (每頁 12 筆)
    下一頁  
前往第

1910-1915年

190410月吳威廉、嚴清華兩位牧師及13位長老會議中吳威廉議長宣布得到加拿大母會總會同意設立「台北長老中會」。日本據台後淡水港已漸淤淺不利船隻進出,要從台北來偕醫館看病距離較遠、交通不便,且因淡水已失條約港地位,外國人不能享條約上之特權及保持不動產,故1911年台北長老中會會議決定將宣教中心從淡水遷移至台北,得加拿大母會允許後,購置一大片地皮在台北牛埔庄(今雙連區域)。


當時台北市最大的鬧區是城內(今衡陽路西門町)、艋舺以及大稻埕(今延平北路)等處,雙連地區一帶的環境是屬於「田莊」荒涼的地方,中山北路整條路是只有兩三台汽車在經過而已,是凸凹坑漥不平的石頭路,路邊靠東側有一條大水溝直通圓山。

在馬路邊有台灣神學校、馬偕醫院、四軒姑娘樓、雙連教會禮拜堂、馬偕醫館宿舍、翻牛皮工廠等建築物比較注目,另有少許平民家厝外,尚有整片整片的水田及草埔,所以農家之水牛在不犁田時期都放牧在草埔吃草及休息,因此這地區叫做「牛埔仔」。現在的成淵中學及其對面有兩個大埤(池塘),雙連國小及其對面也有兩個大埤(池塘)相連,因有兩個大埤雙連之緣故,這地區也叫做「雙連埤」。至於現在的中山二派出所向北的中山北路一帶叫做「宮前町」(因直通到台灣神社),中山二派出所面向中山市場那邊是叫做「大正街」,是日本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店舖也是日本人所開設的;國賓飯店及其後面一帶是台灣人居住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勞工人佔多,國賓飯店對面一片日式的房屋是警察宿舍。當時因未適當建設提防,一旦颱風來臨,雙連一代都遭水淹之苦,漲水約有五、六公尺高,要兩日後才能消退,陳牧師牧會期間遇水淹之時可見到他划竹排探訪會友。











1912-1919年

馬偕醫院在1912年由淡水遷移到台北來設立於現址後,教士會因有感於為了配合醫院之傳道事工,也為了向病人及醫生、職員們傳道,醫院附近有需要設立一間講義所,於是在1913年在今日民生西路中山二派出所隔壁第三間平民家厝處設立「牛埔庄講義所」,並派吳寬裕先生為第一任的傳道師,這是雙連教會之前身。許多馬偕醫院內基督徒及居住在附近的信徒家族也來此講義所參加聚會,其中有擔任馬偕醫院藥局主任的李長卿先生(三角埔教會)、馬偕醫院四大洋房廚師陳樹先生,民生西路店頭店主陳兩故先生,以及居住附近之馬偕早期洗禮信徒林有路先生、郭興的孫子郭和約先生(三角埔教會)等等及其家族。

1914年講義所遷移到今日民生東路中華川菜館附近為聚會地方,當時隔壁是一家翻牛皮(鞣製牛皮)的店家。

1916年林清潔先生擔任牛埔庄講義所之傳道師。

教士會因感到原有講義所場所較小,決議興建一所正式的禮拜堂,於1917年7月22日完成一座寬闊2丈半、縱深4丈之禮拜堂 (寬7.8公尺、長12.1公尺)的1層樓禮拜堂,這就是第一間的禮拜堂,在今民生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處,即今日中建大樓(今中山北路2段79號)處。

1917年9月25日講義所正式改名為雙連教會。

台北長老中會設立「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會財團法人」。

1918年 1月6日由大稻埕教會郭希信牧師來雙連教會舉行聖禮典,接納7名成人參加聖餐、為5名嬰兒施洗,同時並接納51名信徒由其他教會轉籍至雙連教會。1月20日雙連教會選出首任長老兩名:陳兩故、李長卿,執事一名:陳樹;2月3日舉行設立長執典禮。台北長老中會於2月26日接納通過雙連教會自3月13日起正式成為自立堂會,並以士林、北投教會為雙連教會之支會,吳威廉牧師擔任小會議長,時林清潔先生仍為雙連教會傳道師。

由吳威廉牧師設計之「台北神學校」校舍經過10個月施工終於在春季竣工,落成於今台泥大樓現址。

1914 年

台北神學校(今台灣神學院)由淡水遷至雙連地區(今 台泥大樓位址)。至此,教會、醫院、學校都座落在雙連地區,形成北

部長老教會傳道宣教、醫療服務、教育裝備的新中心。

1920-1926年

1920年 1月至4月石安美傳道師暫代雙連教會傳道師,4月至1921年4月間,李滾泉傳道師於雙連教會牧會一年。

1921年陳溪圳傳道師受派由宜蘭教會轉任為雙連教會傳道師。(陳溪圳傳道師為雙連教會會友,1916年牛津學堂畢業,入日本同志社大學神學院就讀,1919年自日本神學校畢業回台,傳道局派往宜蘭教會任傅道師)


1923年吳威廉牧師因為心疾安息主懷。



1925年至1926年4月間陳溪圳傳道師休假療養並駐任為板橋教會傳道師,期間本會暫由卓開日傳道師牧會一年。當年加拿大母會要與其他各教派合一組成聯合教會,有三分之一牧師堅持維持原來之長老教會,19269月在劃定國外宣道區時,台北長老中會仍歸屬於長老教會,結果已加入聯合教會的宣教師紛紛離開北部教會,前往日本或台灣南部服務。


19264月陳溪圳傳道師回任雙連教會牧會,是年馬偕醫院戴仁壽院長為擴增治療日益嚴重之癩病 (又稱痲瘋病、漢生病)患者之診所,與本堂陳傳道商議結果,以當時4000元購買雙連禮拜堂做為治療癩病患者之診所,並以鄰近教士會之土地 (現今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分局,前為消防隊)與雙連交換土地。


1921 年

第一任主任牧師陳溪圳牧師(1895-1990)到任,並於 1936 年封牧,成為第一任牧師。陳牧師為雙連教會首任長老陳兩故之子,服 事超過六十年,更帶領教會建設台灣第一棟宣教大樓,影響甚鉅。 

1928年

雙連幼稚園開設,為台灣幼教先驅。幼稚園在將近一世紀間, 幾經更迭,並於教會建造第四禮拜堂時遷至石牌地區,如今已發展成為 台北市最具規模的幼兒園。

1949 年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台灣政局與社會結構遭逢巨變。雙 連教會也在歷經世界大戰、會友幾次疏散遷徙之後,第三次建堂。為了 籌措建堂經費,當時也曾經很有創意地舉辦電影義演會,並由畫家藍蔭 鼎先生手繪電影票卷。 照片:籌建禮拜堂的電影義演票卷(左下角印有藍先生中英文簽名),

第三禮拜堂與人力車街景。

1951 年

經過幾十年與數代人的努力,由英國宣教師開拓之南部長老 教會與由加拿大宣教師開拓的北部長老教會合一,合一之後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屆總會通常年會,於雙連教會召開。 照片:第三禮拜堂外景,第一屆總會與會代表合影。

1960 ~1970年

雙連教會在第三間教會建成後,教會會友大大小 小在主愛的大家庭中信仰更加成長,許多的活動讓人懷念,大屯山靈 修營地是青少年每年夏令營、冬令營必去的地方,聖歌隊則常常到各 處旅遊獻唱,教會前後聘請許錦銘牧師、賴俊明牧師作為副牧師來照 顧教會更多的會友,各個團契也蓬勃發展,教會成為一個合一又有活 力的教會。

1970-1973 年

教會決議改建禮拜堂,由原尖頂低樓層的傳統教堂 形式,擴增為十一層的宣教大樓,並將禮拜堂設於最高樓層,以克服屋 頂高度與載重之兩難限制。1973 3 3 日,大樓竣工獻堂,成為長 老教會當時最先進的宣教大樓,也開啟「還不完的福音債」的精神。 照片:第四禮拜堂設計比圖,雙連教會日、夜景色。

1971 年

台灣退出聯合國,冷戰正熾,國際局勢動盪。長老教會發 表《國是聲明》。雙連教會就在此時決議第四次建堂,也因為建堂需要, 雙連幼稚園因此遷至石牌地區,並數次擴展,始有如今規模。 照片:高俊明牧師遺書手稿,第四間禮拜堂破土禮拜。

1980 年代

受到明有德宣教師影響,陳溪圳牧師、賴俊明牧師與雙 連教會注重 Iona 精神,就是宣教服務並重,特別是對弱勢

者需要的關顧。除了有社會急難救助金、原住民教會傳道者生活補助、 教會建堂補助事工之外,在偏鄉信仰需要方面,牧者與兄姊一同參與翻 譯聖經與發送聖經的事工,包括原住民語聖經與客語聖經,都有雙連人 參與的記號。

由於雙連教會從開設起,就與馬偕醫院關係深厚,教會中間有許多醫生 及服務在馬偕醫院的醫療人員,偏鄉醫療服務就成為重要的社會服務 事工。基督徒醫護人員曾多次組成醫療團,去到烏來、尖石、司馬庫斯 等地,無論是內科、婦產科的義診,還是教導牙齒保健等衛生知識,都 成為全民健保開辦(1995 年)之前,對醫療資源缺乏地區人民的幫助。 照片:醫療團醫護人員與義工合影,醫療團之齒科義診。